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北京时尚控股作为首都国有企业坚定履行国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所属铜牛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产业特点优势,从零开始迅速转产,加班加点开展防疫口罩等防疫物资研发生产,成为北京市口罩产量最大的企业,日产达230万只,占全市当时日产的三分之二,并成功研发三种新型口罩产品。
从零跨界创造条件产口罩
2月5日,北京时尚控股接到了市委市政府防疫物资口罩生产的任务,最后时尚控股把这一重任交付给了下属的铜牛集团。
“接到任务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原料和生产线,如果这个问题顺利解决,后面便水到渠成了。”贾晓彬说道。
铜牛集团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市人民针织厂。对铜牛集团来说,研发生产达标的防护口罩,是一场从零开始的跨界。最终,铜牛集团长期积累的供应链资源发挥了作用。经过与供应链合作方沟通并实地考察后,在多方努力下,加快生产线设备改造,口罩生产线建成了。2月11日,一次性口罩正式投入生产!铜牛集团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开足马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另辟蹊径“口罩贴”诞生
一次性口罩消耗原材料多,依靠科技创新研发可多次循环使用的口罩,便成了铜牛集团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着重发力点,其科研人员迅速拉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研攻关战。
在铜牛集团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努力下,加快开展科研协作攻关,一款自吸过滤式硅胶口罩诞生了。这种新型口罩主体面罩采用食用级硅胶材料,并利用人脸识别和大数据技术让口罩更贴合脸型,戴起来更舒适,而口罩的核心部位—滤芯用上了加工工艺与模具设计生产技术,其材料耗量只是普通口罩的25%。
“这款口罩的主体面罩能重复使用3年,只需更换滤芯,两天更换一片即可。”铜牛集团副总工程师胡静介绍道。
这款新研发的口罩,很快送到了基层一线工作者的手中。2月22日首批自吸过滤式口罩交付北京地铁公司。2月27日,铜牛牌自吸过滤式口罩分别送到了北京城建、北京建工一线人员手中。3月2日晚上,铜牛集团干部职工不顾严寒,顶风冒雪,及时将一批自吸过滤式口罩交付北京公交集团使用。
然而,铜牛集团并没有停下科研攻关的脚步。“能不能单独开发一款口罩‘伴侣’搭配口罩使用?”在开展新型口罩研发生产过程中,铜牛集团科研人员突发奇想。
从奇思妙想到产品落地,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不到两周的时间便实现新产品研发的成功。这款口罩“伴侣”—铜牛牌抗菌口罩贴,采用深海虾蟹壳提取的生物元壳聚糖纤维为核心原料,具有长效抗菌、呼吸卫生、天然亲肤、循环利用、适用广泛等特点,实现了“换贴不换罩”。
创新口罩水洗10次防护性能不降
口罩需求量暴增,生产口罩的核心原料熔喷布更是奇缺。疫情防控倒逼市场创新,铜牛集团临危受命,另辟蹊径研发一种可替代熔喷布的新型口罩。在北京市的大力协调下,来自高校、研究所、检测机构和企业的10多位行业专家紧急集结成军,形成了一支科研攻关团队。科研团队一边摸索吃透口罩国家标准,一边和团队筛选材料,把这些零散的材料优化组合,让口罩达到国标。
铜牛集团科研团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24个产品方案设计试验,对8种高分子纳米膜逐一尝试,再比较过滤效率、呼吸阻力等关键指标,最终优选出过滤层核心原料高分子纳米膜,再与壳聚糖混纺面料组合,形成了可循环使用的壳聚糖防护口罩。
“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次消洗处理后,还能保持安全防护功效。防护等级为KN90,且佩戴感更舒适透气。”胡静说道,这种口罩先高温湿蒸,进行30分钟的消毒处理,然后用中性洗涤剂柔和手洗,最后自然晾干即可。口罩水洗10次后,防护性能不会降低。
3月25日,新型口罩拿到了安科院出具的合格检验报告。
而铜牛集团以此次为契机,开辟了新的业务单元,将进军医用和应急防护用品领域。
目前,铜牛集团已拿到国家二类医疗器械的注册证和生产证,并成立了医疗器械公司。(来源:首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