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天过去了,于国宏的公司还没转产出一枚口罩。
于国宏在福建从事建材生意,2月3日开始响应号召转产口罩之后,他一直周旋在寻找设备、采购原料以及申报批文之中,却接连陷入窘境。
“到现在,打了200多万元进去,几乎没有什么实质进展。”于国宏说。
都说隔行如隔山,何况是在疫情这样紧急关头短时间转产。在讨论初期,于国宏和公司几个合伙亲戚产生意见分歧,大家都不妥协的结果是,于国宏“不撞南墙不回头”,拉了十多人的团队自己单干。
打造一条完整的口罩生产线,除了需要洁净或无尘的车间,还需要口罩本体制造机及其他自动化设备。机器的作用主要是让三层无纺布焊贴成一片,在附上金属鼻夹、口罩带后,口罩大致成形,便可打包装箱发往市场。
除了公司场地可以派上用场,口罩设备材料均需要重新添置。只是于国宏没想到,实际难度超过了他的想象。
于国宏建材公司厂房
在口罩机上订购上,他就先栽了跟头。“我们没有人指导,只能自己在天眼查上一家家工厂去摸索,从供货期、价格以及性能等方面来筛选。”口罩设备厂在全国不超过100家,专业大厂少,且优先供应政府采购,于国宏先前锁定的7、8家工厂都一一回绝。
无奈之下,他和同事只好开始检索一些临时转产设备的工厂。经过近半个月来回折腾,终于敲定一家,“它以前没有生产过口罩机,我看规模还算过得去,有2000多人。”双方签订合同,每分钟生产80-100枚口罩的自动化设备协商价格是52万元,打包机等费用另付,交货日在3月8日。
口罩生产线
而打款几天之后,于国宏突然收到设备厂来电,称出于某些原因,设备产量没法达到每分钟100枚,只能保证每分钟80枚的水平。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于国宏很气愤,“三四十万元的自动化口罩机一般都能(每分钟)生产100枚,我花了50多万,当初签合同时就已经很委屈,又临时变卦……”
周围转产企业们购买设备的惨痛经历,让更多的忧虑浮上于国宏的心头。
“我认识的一个老板,残疾人,不太会用网购,花了13万块钱订口罩打包机,约定2月15号发货,等到快三月份了工厂还没发货。还有一个老板,花了四五十万买回来的口罩机根本都不能用,缺少一个零配件,机器就是一堆废铁,(工厂)不负责安装,也不负责维修,什么售后都没有。这个行业存在很多的坑、很大的风险。”于国宏说。
于国宏说的踩坑无数,体现在原材料熔喷布的采购上。常见的医用口罩,主要由三层无纺布组成。内层是普通无纺布,外层为做过防水处理的无纺布,最为重要的在于中间过滤层,需要用到聚丙烯制的熔喷布,用来防止细菌渗透。
口罩三层展示
疫情前不过每吨2万左右的熔喷布,眼下市场价已飙升到每吨40万元,还“一布难求”。大公司如比亚迪也曾公开喊话,我有口罩机,没有熔喷布。
于国宏遇到更离谱的是,一个企业想拿一吨熔喷布和他们交换30万个口罩,按口罩零售单价3元计算,30万个口罩就是90万价值,意味着熔喷布每吨能炒到了90万元天价。
熔喷布价格疯涨,归根结底在于生产熔喷布企业的缺乏。
口罩需求量原来不大,全国生产医用熔喷布企业大约有20多家,且都是几十亿规模的大中企业,小企业则生产标准比较低的、用于民用口罩的熔喷布。疫情爆发在春节,这些企业复工复产也没及时跟上。此外,于国宏觉得,不排除流通过程之中有人囤积熔喷布,借机把价格抬高。
于国宏的团队里有一半人都在寻找熔喷布。除了企查查、天眼查,大家加了一些微信资源群进行求购,一看到有回应弹出,他们就迅速打电话联系。大多数时候,这些电话都没有什么希望。于国宏每天只睡4小时,凌晨2、3点躺下,6、7点又爬起来上网搜资源。
于国宏已对厂房车间进行整改,只待机器到货
终于,于国宏辗转多处打听到,北京一家公司从德国进口了300多吨熔喷布,立刻谈好30吨的口头合同,不料第二天对方拒绝发货,“他们有的业务员说已经卖掉了,有的人说出了问题,真实原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加价也没用,反正无法交货。最后100万打款全退回来。”于国宏说。
“那公司这两天又和我说,未来几天又有货到。”于国宏感到被动却又无可奈何,还是打了90多万元过去。
不仅采购上经历一番大起大落,于国宏的相关生产批文至今也还没拿到手。
一次性口罩可粗略分为医用和民用两种。据于国宏的了解,医用口罩需要获批三个证,包括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和食药监发的许可证。而民用口罩除生产许可外,要取得权威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检验报告,同时包装上不得声称为医用口罩,无需办理医疗器械注册证。
“两个标准对设备、原料的要求基本一致,最主要差别在于,医用口罩对硬件设施要求高,必须用到至少10万级洁净车间,民用口罩的车间标准也不低,要进行无尘和灭菌处理。”于国宏说。
10万级洁净车间
对转产企业而言,担心投入的成本打水漂,也希望能尽快获得市场准入,一般都会选择生产民用口罩,即按照GB/T 32610-2016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来生产,于国宏也不例外。
“以往民用口罩需要办理生产许可批文,现在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又好像说不要,目前到底要还是不要,我也没搞明白。”于国宏对此很困惑。
民用口罩技术标准
即便没有批文,于国宏也不太担心口罩的销路问题,眼下他已提前在线上接一些订单。
“福建泉州80%-90%的转产口罩企业没有拿到批文,我们这边有个上市公司同样如此。政府如果征收了,也就是默认你(可以生产)的意思。”等设备和原材料到货后,于国宏打算往高一点的生产标准靠拢,取得第三方检验报告。从长远来看,于国宏还是希望升级为医用口罩标准,因为他担心消费者不认可民用口罩。
过去20多天耗费了于国宏大量精力。比起大公司在资金动用、人脉资源上的快速协调,小企业大多举步维艰,免不了讨论投入成本。
“设备50多万,车间整改30-50万,原料备了100多万元。目前已经投入了200万。看样子,还要再备一些200万左右的原料。”粗略计算后,出于双保险考虑,于国宏又继续埋头寻找熔喷布资源。而顺利的话,距离他的口罩到达消费者手里,最少还要10天。(来源:界面新闻 猫财经)
(应受访者要求,“于国宏”为化名)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